热搜词

吾爱民谣

关于民谣的一切。本版独立域名:52minyao.com
  •  68帖子
  •  125讨论
  •  1关注

民谣简史|一篇文章带你解剖民谣

simonzhd 发表于 2022-7-23 16: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1568 0
“民谣热”渐渐平息,跟风听众被带去了嘻哈、摇滚等,但也留下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为什么总有很多歌曲被一些人认为是民谣又被另一些人认为不是民谣?为什么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歌手是民谣歌手,而民谣却又被认为是低门槛的音乐风格?为什么完全没有民间元素的歌也可以是民谣?没有经过时间检验、广为传唱的创作歌曲凭什么自称民谣?在这篇文章里,这些问题都会有答案。


第一部分:传统民谣(民歌)
如今国内的传统民谣大概有这几类,首先是

古诗词类的,比如《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类的创作时代最早,早到连谱子都没有,只有词流传下来了,所以需要后人重新谱曲。于是“民谣”在这个语境上就有了一种类似“文学体裁”的定义。这个定义可以说和音乐风格并没有什么关系,只能通过后人谱曲、编曲的风格来判断它属于什么音乐类型。比如野孩子版的《敕勒歌》,就是民谣风格的,如果再具体一些,可能是“新传统主义民谣”。

然后是改编类的。比如《茉莉花》大家都听过,改编自六合民歌《鲜花调》。又比如王洛宾的许多民歌改编作品。这种类型的我们现在更愿意称之为“民歌”,而不是“民谣”。因为“民谣”这个词越来越多地被当做音乐风格来使用,而“民歌”依然属于一种体裁,可以用完全不同的音乐风格呈现。比如《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并非上文中的《茉莉花》),可以以晚会歌曲的方式呈现,也可以用民间小调的方式,而它的旋律还在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中以管弦乐呈现。

第三类是词牌类。这里说的不是宋词词牌,而是民间小调中大量同名同曲(或者曲调极为相似)但歌词不同的歌曲。比如来自西北民歌“花儿”的《早知道》,曲调大同小异,歌词都已“早知道……”的方式开头,但接下来就根据歌者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进行创作了。张尕怂的是“早知道在家待了这么久”,赵牧阳的是“早知道黄河的水干了”。同曲不同词是民间小调里一种非常自然和普遍的现象,这种泥土里长出来的民谣也许会因新一代民谣音乐人的挖掘再次焕发活力。

第四类才是原汁原味的“传统民谣”。没有经过现代化的改编,几乎保留传统歌曲原始风貌的那种。之所以放在最后,是因为很少有人去听,国内这种音乐的发行量也非常少。而且在西方的分类体系下,这种音乐往往放在“世界音乐”或“民族音乐”、“少数民族音乐”这样的大类之下,而并不放在“民谣”分类中。由此也可以看出,“民谣”和“民歌”这两个原本几乎同义的概念正在越来越割裂。

除此之外可能还有未被这四种类型囊括的其他传统民谣。但传统古典音乐比如《兰陵王入阵曲》这种,当然完全不能和“传统民谣”有任何混淆。还有一类被称为“国风”的音乐,也不能归为“传统民谣”,并且不能归类为“民谣”。

以上四种类型的传统民谣类型主要是在中文中“民谣”这个词的含义下讨论。放到国外,这些则并不都是“Traditional Folk Music”了,还有“Traditional Ballad”、“Primitive Music”、“Ethnic Music”等等,其实这些概念也很错综复杂。

myyd.jpeg
民谣运动
第二部分:民谣运动
真正让“民谣(Folk Music)”走上风口浪尖的,当然是民谣复兴运动了。虽然“民谣复兴运动”仅指美国上世纪50-60年代的民谣运动,但与民谣相关的运动却是和一大堆社会活动有各种扯不清的关系。其中包括但不限于:英美的“民谣复兴运动”、智利、阿根廷的“新歌运动”、巴西的“热带主义运动”、TW地区的“民歌运动”等。

这一批民谣歌手们不再满足于演唱传统风格的民谣歌曲,而是把音乐作为一种武器,通过民谣表达自己的观念。其中既有ZZ观念,也有人文关怀,甚至哲学思想。其中大多是偏左翼的,但具体诉求又各有不同。正如智利民谣音乐人Victor Jarra所说:“吉他变成了斗争的工具,它应该像枪一样进行射击”。而他自己也在反对独裁ZF的集会中被逮捕并残忍杀害。

民谣运动遍地开花的同时,也在全世界各地催生了一批大师级的民谣音乐人。比如美国有大家熟知的Bob Dylan、Joan Baez等,英国有Bert Jansch、Martin Carthy,意大利有Fabrizio de André,智利有Violeta Parra,乌拉圭有Daniel Viglietti……他们的音乐风格扎根于各自所处的文化中,所以其实并不相同。但共同点是,他们都试图用自己的歌声和吉他反抗世间的不公,让世界变得更好。

中国大陆虽然没有这样一个时代,但TW的民歌运动随着港台文化的风潮也影响了一些人。比较有这种感觉的音乐人大概是李志,虽然时代背景已经完全不同了。


第三部分:民谣的发展
也许是从Bob Dylan第一次拿着电吉他走上舞台开始,民谣也走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如果说传统民谣长在土里,民谣运动走在路上,那接下来,民谣便起飞了。

和摇滚乐的融合只是一个开始,在当时的民谣圈,大部分人是接受不了摇滚乐这种“无脑嗨”的音乐的。而Bob Dylan似乎看到了摇滚乐巨大的潜力,背负了短暂的骂名,却开启了一个时代。让民谣的表现力提高,也让摇滚更有思想,当然绝不是他一个人功劳,黑人音乐的崛起以及大西洋另一边的英国摇滚也功不可没。关于摇滚的部分,这里就不多说了。民谣摇滚的代表作是Animals乐队的《The House of The Rising Sun》,这首歌其实起源于黑人民歌,Bob Dylan的版本也很不错。

加入了电声乐器,民谣还发展出了“迷幻民谣(Psychedelic Folk)也叫酸民谣(Acid Folk)”等,这些风格非常契合当时欧美流行的嬉皮文化。如果摒弃一些糟粕的东西,迷幻民谣的艺术价值还是相当可以的。代表乐队(或个人)有The Incredible String Band、Donovan等。由迷幻民谣又发展出来的还有“前卫民谣(Prog folk)”、“怪奇民谣(Freak Folk)”等非常小众的流派。

也不知道是后工业音乐圈混进了一帮玩民谣的,还是民谣圈混进了一帮玩实验的,随着“暗潮”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新民谣(Neofolk)”便诞生了。这种音乐并不像它的名字看起来那样好理解,而是带有很强的黑暗色彩。早期的新民谣末世氛围很强,所以也叫“启示录民谣(Apocalyptic Folk)”,内容有关于神秘主义或者暴力美学等等,音乐上有时会使用有氛围感的合成音效。

然而民谣终究还是民谣,新民谣从上世纪80年代诞生到现在也经历了很大的变化。早期的Death In June、Current93这些乐队,工业感很强,弱化旋律,而到了Forseti则开始有了更悦耳的旋律线。再往后的器乐新民谣则高度追求原声乐器的音色和旋律美感。

内容上,新民谣甚至有了一些民族ZY的倾向。曾经代表左翼的民谣音乐,竟然开始向右转了。

当然并不是说新民谣就是右的,只是欧洲有一些乐队在搞那些。更多的新民谣发展出了“异教民谣(Pagan Folk)”、“中世纪民谣(medieval folk)”、“新传统民谣(neo-traditional folk)”、“新古典民谣(neoclassical folk)”等更加趋于更古老的传统民谣的风格。他们在重新挖掘自己民族的文化、古代信仰等。这类的乐队有The Soli Bleeds Black、Die Streuner、Shine Dion等等。


当这种风格从西北欧向东南蔓延,新民谣最初的样子被渐渐遗忘了,人们记住的是各种灿烂的民族文化、对自然的敬畏、古老的智慧或对精神世界的无尽探索。从这条线来看,俄罗斯的Stary Olsa、西班牙的Acetre都有不错的表现。

回头来看,这些音乐仿佛回到了各自民族传统民谣的怀抱里。但与之不同的是,它们有了自己的内涵表达,也增加了对现代社会、工业时代的反思。

国内这种类型比较有代表性的乐队应该是旅行者。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刘耳朵,他把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乐器放在一起编曲,也算是这种类型的又一个发展。

zl.jpeg
赵雷
第四部分:商业化的民谣和就不商业化的民谣
要说做买卖,民谣的成本下限很低,一把吉他而已。当然这也让民谣一度卖不上价格,成为小酒馆里的廉价消遣。但要是因此觉得民谣没有多高的价值,就大错特错了。有太多民谣正是从小酒馆里走向更大的市场的。

从完全靠劳动人民口耳相传的传统民谣,到唱片销往全世界的民谣运动,再到现在的流行民谣、城市民谣等,因为易于传唱,民谣的流行度一直很高。这带来了两个问题,第一,完全为迎合市场需求、大众共鸣而创作的民谣是不是“民谣”?第二,表达个体或小众观念而不符合主流大众喜好的民谣是不是“民谣”?

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又要引出新的概念。第一个概念是民谣的风格。在不同地区,民谣的风格完全不同,由每个民族各自的音乐文化决定,这个不必多说了。共同点是:编配上,原声乐器、民族乐器占优势;旋律、节奏带有民族音乐特色;演唱方式多平直自然或使用民族特色唱法。

第二个概念则是民谣的精神。在不同时代,民谣的精神也不尽相同。传统民谣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民谣运动可能是某种阶级斗争或者ZZ诉求,再往后或许是精神追求、哲学思想和反思等等。而共同点是,它们都是有立场、有观念的,并常有叛逆性或批判性。

现在可以回答那两个问题了。第一,完全为迎合市场需求、大众共鸣而创作的歌曲,符合民谣风格,是民谣。第二,表达个体或小众观念而不符合主流大众喜好的歌曲,符合民谣风格,符合民谣精神,是民谣。

这两种民谣很容易对立,却又很难完全划清界限。无论国内外皆是如此。国内商业化的民谣中比较极端的例子大概是校园民谣,这是一个由唱片行业自己创造的概念,从一开始就是为特定市场量身定做的。代表人物当然是老狼了。与之相对的是小众民谣,很难找一个代表人物,因为各有不同。暂且还是说李志吧,歌迷非常喜欢,非歌迷则根本不知道有这个人,这种现象还是有一定代表性的。此外还有万晓利,风格多变,前期似乎要被推上大众舞台,但很快放飞自我,开始越做越小众了。所以当老狼、万晓利和李志同台演唱《结婚》的时候,你似乎看见了一个奇迹。

xh.jpeg
小河
第五部分:国内民谣的未来
不敢说预言吧,只是想探讨一些可能性。首先,商业化的民谣会持续存在,毕竟这是最平易近人的音乐风格,大众始终是可以有很高接受度的。然后小众民谣会有很大的进步,一方面是一些有创造力的音乐人在持续探索创新,另一方面听众审美在变得多元。虽然小众市场会被细分,导致分到小众民谣头上的还是很少,但流行民谣也会为小众民谣少量引流。

从形式上来看,已经出现了几种趋势。首先是新传统主义,比如张尕怂,用传统民谣的方式,展现当代人的精神面貌。然后是先锋实验,比如小河、宋雨喆,用各种不同的创新玩法演绎民谣。第三种是跨文化融合,比如刘耳朵,用自己的表达打破各种民族文化之间的界限。

从内涵上来看,最大的趋势就是一种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民谣从武器,变成了一条修行之路。无论是上文提到的野孩子、旅行者、小河、宋雨喆、刘耳朵,还是文中没有提到但笔者也很喜欢的冬子、杨洛等等,都用各自不同的角度展现着这种追求。

写到这里,这篇文章就要结束了,开头提到的那些问题,你一定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最后,我想再问一个问题:民谣的灵魂是什么?你有答案吗?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 r=spider&for=p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期待您打破宁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发表评论
发布 联系QQ